OMG,孩子焦虑了!我该如何陪伴?
2021年我国对6~16岁在校儿童和青少年的一项调查显示,焦虑障碍在该年龄段的总体患病率达到了4.7%。
而实际上,许多精神问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显现,并且可能需要长达2到4年的时间才能发展成明显的障碍。这意味着我们有一个宝贵的窗口期,可以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来应对,防患于未然。
今天这篇文章,就来和你聊一聊放假在家应该如何陪伴容易焦虑的儿童和青少年。
01.孩子“厌学”,可能是生病了。
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天性,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因此,曾有一种提倡把孩子当成中药来养的观点。每一个孩子的“药性”和“药效”都不同,在培养时,就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。这一点在多孩家庭当中尤其明显。
老大可能天生没心没肺,即使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了,考试考砸了,也照样笑嘻嘻的,是个“乐天派”,而同样的情况,放到老二身上可能就很不一样,他可能就会感到自责,愧疚,要闷闷不乐上好长一段时间。
现实生活中,很多父母都倾向于认为像老二这样的孩子,是真的有认真在反省,是件好事。而作为学生,如果考了最后一名还完全不以为意,那多少是有点问题的,很容易就被归类为学习态度不认真,对学习不伤心等等。
并且,家长们往往对自家孩子所表现出来的“厌学”行为非常敏感,当孩子哭着闹着不愿意去学校参加考试,在写作业的时候拖拖拉拉,学习总需要人催促时,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家孩子是不喜欢学习,需要严加管教。
通常在这种时候,各种大道理和心灵鸡汤就派上用场了。但孩子“厌学”真的只是不喜欢学习那么简单吗?
其实未必。你的孩子可能已经出现了儿童焦虑障碍的症状。
02.儿童焦虑障碍的症状
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的症状因年龄而异,但通常包括行为、生理和认知三方面的表现。对于婴幼儿,他们可能会表现出频繁的哭闹和不安,拒绝进食或睡眠,以及黏人的行为。低龄儿童可能会出现退缩和沉默,而学龄前的幼儿则可能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,如攻击性和不服从。
随着儿童进入学龄期,他们的焦虑症状可能会转向更多的认知表现,如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下降和学习困难。他们也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躯体症状,如头痛、胃痛和睡眠障碍。到了青少年时期,焦虑障碍的症状可能会更加复杂,包括抑郁、自残行为和自杀念头。
因此,有些表面上无法好好遵守学校纪律,经常顶撞老师,与同学发生冲突,对学习表现出抗拒和拖延的孩子,可能已经生病了。
具体来说,不同类型的儿童焦虑障碍,又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特点:
1. 分离性焦虑障碍:
主要表现为孩子在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分离时,会出现强烈的不安和恐惧,这些反应超出了他们年龄阶段的正常范围。
2. 恐惧性焦虑障碍:
具备这种焦虑障碍的孩子会对特定的物体、事件或场景产生持续的、不合理的恐惧,这种恐惧足以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功能。
3. 社交性焦虑障碍:
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孩子,通常在与陌生人或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过度的害羞、尴尬、不安或害怕,这影响到了他们与人交流和参与社交活动的能力。
4. 广泛性焦虑障碍:
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孩子会表现出持续的、过度的担忧,这些担忧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成比例,并且难以控制。
5. 选择性缄默:
在这种情况下,孩子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(如学校)中选择性地保持沉默,而在其他熟悉的环境中则能够正常交谈。
需要注意的是,家长如果怀疑孩子已经患上了上述某种类型的焦虑障碍,首先需要做的是带孩子去医院进行详细的诊断和评估。不要单纯地凭感觉对号入座,随意给孩子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。
03.家庭中增加儿童焦虑的因素
虽然每一位父母内心都是非常呵护孩子的,但在家庭当中,如果出现了以下这些情况,会导致孩子更加容易焦虑:
l 过度保护: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本能,过度保护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应对挑战的能力。在成长过程当中一直受到父母保护的孩子,在没有父母引导的情况下面对学业或社交压力时,就会非常容易感到焦虑。
l 父母自身非常焦虑:孩子常常通过观察父母来学习行为。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焦虑或担忧,孩子可能会模仿这些情绪,发展出焦虑倾向。
l 经常批评和过高期望:在家庭当中,如果父母经常批评孩子并对他们抱有过高的期望,很可能给孩子造成压力,使他们担心无法满足不切实际的标准,从而产生焦虑。
l 情感沟通不足:在家庭当中,父母如果不鼓励或提供表达情感的安全空间,或是经常在孩子表达情绪时进行评判和指责,孩子就很可能会养成压抑情绪的习惯,久而久之,就会形成焦虑。
l 不一致的教养方式:在父母之间,如果彼此遵循的养育原则和方式并不相同,这种不连贯的规则和纪律就非常容易让孩子感到困惑,从而增加他们内心的不确定性和焦虑。设定清晰一致的期望有助于孩子感到安全。
l 过度灌输恐惧:对事物的过度恐惧或担忧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过于紧张。如果父母经常向孩子灌输例如“你考不上高中,你这一辈子就完了。”这样灾难化的思想和观点,孩子就容易时刻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而无法放松。
04.孩子焦虑了,父母应该如何陪伴
陪伴孩子这件事,说简单其实很简单,说难其实也很难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最初级的陪伴其实每一位父母都有能力做到。就是保持人在场陪伴孩子,和孩子在一起。
但陪伴这件事情的难点就在于,在所有类型的关系当中,都并不只是人在场,两个人在一起,就能够解决问题的。
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很多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也越来越高。这就意味着我们只是人在场,是远远不够的,真正的陪伴还应该是情绪上的陪伴。
那很多家长可能就要问了,我要怎么样做才是情绪上也和孩子在一起呢?
这就要求父母们在陪伴孩子时,放下手头的家务和工作,放下手机和平板,全身心地投入其中。做到:
我在聆听:你说的每一句话,你想表达的情绪和感受,我都听到了,并且真正地理解了。
我在回应:当你期待和需要我做出回应的时候,我的心态是开放的,是敞开的,是愿意回应的,而绝不是敷衍,或是搪塞你。
我在看见:当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,我看见了你脸上的神情,看到了你做的动作,看见了从你身上所传递出来的非语言信息。
我很稳定:当你对我表达焦虑和不安的时候,我能稳稳地接住你所有的负面情绪,而不是和你一起陷入其中,用一大堆的鸡汤和道理去教育和制止你。我明白情绪是需要尊重的,而不是需要被教育的,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和对错之分。
国外有位诗人曾经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,诠释了陪伴的含义。
陪伴
陪伴是保持静止,
而非急着向前行;
是发现沉默的奥妙,
而非用语言填满每一个痛苦的片刻;是用心倾听,而非用脑分析;
是见证他人的挣扎历程,
而非指导他们脱离挣扎;
是出席他人的痛苦,而非加强秩序与逻辑;
是与另一个人一起进入心灵深处探险,
而非肩负走出幽谷的责任。
-----爱伦·沃福特 (Alan D.Wolfelt )
在此与各位父母们共勉。
养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他们的生命是崭新的,他们的经历是独特的,与我们在过往的人生里所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全都不一样。因此,请更多地引导孩子,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剧本,而不是去限定他们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,必须是什么样子的。
如果你和孩子遇到了心理上的困惑,感到需要帮助,欢迎你随时打开“青蓝心晴”的微信小程序,预约一次专业的AI心理咨询服务,为彼此的生命添上一缕亮光。
推荐资讯
- 女人心理 琼瑶:ISFJ型人格的文...
- 心理健康 人更容易被跟自己相似的人...
- 心理健康 探索未来心灵之旅:人工智...
- 心理健康 生日抽到“母与子”,我的...
- 心理健康 2025 即将到来,MB...